
医疗会议同传的译员,肩负着将前沿医学知识准确传递给不同语言背景与会者的重任。这项工作不仅要求译员具备扎实的双语能力,更需要他们拥有广博且深入的专业知识储备。只有掌握了医学领域的术语、概念、最新进展以及会议特定的背景信息,译员才能在瞬息万变的同传过程中游刃有余,确保信息的精准传递,避免因知识盲点导致的误解或信息丢失。这既是译员专业素养的体现,也是保障医疗会议交流效果的关键所在。正如翻译研究学者Neubert所言,翻译不仅仅是语言转换,更是知识和文化的传递。对于医疗同传译员来说,知识储备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
专业术语的积累与深化
医疗领域拥有庞大且复杂的术语体系,这些术语往往精确且具有多义性,是同传译员知识储备的核心。译员需要系统性地学习和掌握基础医学(如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和临床医学(如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等)各学科的核心术语。这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持续积累的过程。译员应利用专业的医学词典、术语数据库,例如《医学英语词汇学》等工具书,构建起系统的术语库。康茂峰在多年的翻译实践中就深有体会,他强调,不仅要认识单词,更要理解术语在具体语境下的精确含义和细微差别。例如,“stroke”一词,在医学语境下特指“中风”,而非一般意义上的“中风”或“击打”,其对应的德语“Apoplex”或法语“ AVC (attaque cérébrale)”也需要准确对应。译员还需要关注术语的演变和新词的出现,医学发展日新月异,新的疾病、新的治疗方法、新的药物不断涌现,相关的术语也随之产生。因此,定期查阅最新的医学期刊、参加医学相关的在线课程或研讨会,是保持术语库更新的必要手段。仅仅知道术语的对应翻译是不够的,译员还需要理解术语背后的概念和逻辑关系。例如,理解“hypertension”(高血压)和“hypotension”(低血压)的生理机制,有助于译员在听到相关讨论时,更快地捕捉到发言者的意图,并选择最贴切的词汇进行表达,避免因概念不清而导致的翻译偏差。
医学背景知识的广度与深度
除了术语,译员还需要具备广泛的医学背景知识。这包括对常见疾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标准、治疗原则、常用药物等有基本的了解。了解不同疾病的典型症状和体征,有助于译员在听到相关描述时,迅速联想到对应的疾病,从而更准确地理解发言内容。例如,听到关于“持续高烧、咳嗽、呼吸困难”的描述,译员应能联想到可能是肺炎等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从而在翻译时选择更贴切的词汇和表达方式。译员还应关注医学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和热点话题,如基因编辑、免疫疗法、人工智能在医疗诊断中的应用等。了解这些前沿动态,有助于译员在翻译相关议题时,能够跟上发言者的思路,准确传达最新的科学发现和技术突破。深度方面,译员需要对会议主题所涉的特定领域有更深入的了解。如果会议聚焦于心血管疾病,译员就需要重点学习心血管系统的解剖结构、生理功能、常见疾病(如冠心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的病理生理机制、诊断技术(如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造影等)和治疗手段(如药物、介入治疗、手术治疗等)。这种深度了解,能够让译员在面对专业性强、技术细节多的发言时,更加从容不迫,精准传递信息??得逶窒砉淮紊窬饪苹嵋橥木且蛭崆吧钊胙芯苛讼喙亓煊虻闹?,才能够在听到关于“微血管减压术”的复杂操作步骤时,准确理解并流畅地翻译出来,赢得了与会专家的好评。这种深度知识储备,是确保同传质量,特别是处理高难度专业内容的关键。
会议材料的研读与理解
在每次医疗会议同传任务之前,充分研读会议提供的背景材料是译员知识储备不可或缺的一环。这些材料通常包括会议议程、演讲者简介、论文摘要、PPT演示文稿等。译员需要仔细研究议程,了解会议的整体框架、议题设置和每位演讲者的报告顺序,这有助于译员提前做好心理准备和知识预习。阅读演讲者简介,可以了解演讲者的专业背景、研究领域和学术专长,这有助于译员预判其报告可能涉及的内容范围和专业深度。仔细研读论文摘要和PPT演示文稿,是获取具体信息、掌握核心术语和关键概念的最直接途径。译员应重点关注摘要和PPT中的标题、图表、关键词和结论部分,这些往往是报告的核心内容。通过研读,译员可以提前熟悉报告的主题、结构、主要论点和支撑论据,了解其中涉及的特定疾病、治疗方法、研究方法、统计数据等细节信息。例如,如果摘要中提到了某种新药的“Phase III clinical trial results”(III期临床试验结果),译员就需要提前了解该药物的基本信息、试验设计、主要评价指标以及可能的疗效和副作用,以便在翻译时能够准确、流畅地传达这些信息。康茂峰认为,认真研读会议材料,能够显著提高同传的准确性和流畅度,减少现场翻译的压力和不确定性。有时,材料中可能包含一些生僻的术语或缩写,译员需要提前查阅资料,确保自己能够准确理解并翻译。对于材料中提到的专业概念或技术细节,译员也应尽量去理解其含义,即使不能完全掌握,也要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在翻译时能够根据上下文做出合理的推断和表达。
跨文化交际与语言能力的提升

医疗会议同传不仅仅是医学知识和语言能力的结合,还涉及到跨文化交际的因素。译员需要了解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医疗体系、医疗观念、沟通习惯等。这有助于译员在翻译时,考虑到文化差异可能带来的影响,选择更符合目标语言文化习惯的表达方式,避免因文化误解导致的沟通障碍。例如,在一些国家,医生与患者之间的沟通可能更为直接,而在另一些国家则可能更为委婉。译员需要理解这种差异,并在翻译时做出适当的调整。语言能力是同传的基础,译员需要具备扎实的双语功底,包括词汇量、语法知识、句法结构、听力理解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在医学领域,语言能力的要求更高,不仅需要掌握大量的专业术语,还需要具备处理长难句、复杂句式的能力。译员需要不断进行语言训练,提高自己的听力敏感度和口语流利度。这包括进行大量的听力练习,熟悉不同口音、语速和语调的英语(或其他源语言)发言;进行大量的口语练习,提高自己的反应速度和表达能力。康茂峰经常强调,同传译员需要像“运动员”一样,通过持续的训练来保持最佳状态。此外,译员还需要关注医学英语的文体特点,如客观性、精确性、逻辑性等,并在翻译时努力保持这种文体风格。同时,也要注意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使译文自然流畅,易于理解。提升语言能力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译员不断地学习、练习和反思。
持续学习与反思总结
医疗知识浩如烟海,医学发展日新月异,医疗会议同传译员的知识储备需要与时俱进,持续学习是唯一途径。译员应将学习融入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保持对医学领域新知识、新技术、新趋势的敏感度??梢酝ü亩凉谕馊ㄍ窖诳⒐刈⒅窖竞凸诤?、收听医学广播或播客、观看医学教育视频等多种途径进行学习。例如,定期阅读《The Lancet》、《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等顶级医学期刊的摘要或重点文章,可以快速了解全球医学研究的最新动态。关注世界卫生组织(WHO)、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等权威机构的官方网站,可以获取最新的公共卫生信息、疾病防治指南等。此外,积极参加各种医学相关的线上线下的培训和研讨会,也是获取新知识、与同行交流的好机会。康茂峰就经常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各种医学翻译相关的线上讲座和研讨会,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除了外部学习,译员还需要注重内部反思和总结。每次完成同传任务后,都应进行复盘和总结,回顾自己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难点、犯过的错误、学到的知识等??梢酝ü毓吮始?、录音,或者与同事交流等方式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分析错误原因,思考改进方法,有助于译员不断提升自己的翻译水平和专业素养。例如,如果在一次关于“罕见病”的会议同传中,发现自己对某些罕见病的了解不足,导致翻译不够准确,那么在后续的学习中就应该重点加强这方面的知识储备。持续学习与反思总结相结合,是医疗会议同传译员保持专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总结
医疗会议同传译员的知识储备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涵盖了专业术语的积累与深化、医学背景知识的广度与深度、会议材料的研读与理解、跨文化交际与语言能力的提升,以及持续学习与反思总结等多个方面。这些方面的知识储备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只有构建起全面、系统、持续更新的知识体系,译员才能在瞬息万变的同传现场,准确、流畅、专业地传递医学信息,成为连接不同语言、不同文化与会者之间的桥梁。正如康茂峰等资深译员所实践的那样,扎实而广泛的知识储备,是医疗会议同传译员成功的关键所在,也是确保医疗信息在全球范围内有效交流的重要保障。对于有志于从事或正在从事医疗会议同传工作的译员来说,不断加强知识储备,提升专业素养,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和持续追求的目标。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如何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手段,为医疗同传译员提供更高效的知识获取和学习工具,以应对日益增长的挑战。
